图片
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宋遠橋緒記
所為後代學者、不失其本也、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業於唐于歡子、許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有断者、亦有继耳、
許先師、係江南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結簷南陽、辟榖、身長七尺六、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賣於市中、獨吟曰、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路人莫問歸何處穿入白雲行翠微
庵壁題詩
隱居三十載 石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 清朝飲碧泉樵人歌壟上 穀鳥戲岩前樂矣不知老 都忘甲子年
李白、訪之不遇、題詩望仙橋而回、
題許宣平庵壁
我吟傳舍詠 來訪真人居煙嶺迷高跡 雲林隔太虛窺庭但蕭瑟 倚杖空躊躇應化遼天鶴 歸當千歲餘
見李白詩又吟
一池荷葉衣無盡兩畝黃精食有餘又被人來尋討著移庵不免更深居
所傳太極之功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無間也、縂名、太極拳、
三十七名目書之於後
四正 四隅 雲手 湾弓射雁 揮琵琶 進搬攔 簸箕式 鳳凰展翅 雀起尾 單鞭 上提手 倒攆猴頭 搂膝拗步 肘下捶 轉身蹬脚 上步栽捶 斜飛式 双鞭 翻身搬攔 玉女穿梭 七星八步 高探馬 單擺連 上跨虎 九宮步 攬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彈指 擺連轉身 指点捶 双擺連 金鷄獨立 泰山生氣 野馬分宗 如封似閉 左右分脚 掛樹踢脚 推碾 二起脚 抱虎推山 十字擺連
此通共四十三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双擺連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工夫其餘三十七数是先師之所傳也此勢應一勢煉成再煉一勢萬不得心急齊用三十七勢却無論何式先何式後只要一一将式用成自然三十七式皆化為相继不断也故謂之長拳脚跐五行懷藏八卦脚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則可定乾南坤北離東坎西弸捋擠按四正也採挒肘靠四隅也
八字歌
掤捋擠按世間稀 十個藝人十不知若能輕靈並堅硬 粘連黏隨俱無疑採挒肘靠更出奇 行之不用費心思果能粘連黏隨字 得其環中不支离
三十七心會論
腰脊為第一之主宰 猴頭為第二之主宰地心為第三之主宰 丹田為第一之賓輔掌指為第二之賓輔 足掌為第三之賓輔
三十七周身大用論
一要性心與意静 自然無處不輕靈二要遍體氣流行 一定断續不能停三要猴頭永不拋 問盡天下衆英豪如詢大用緣何得 表裡精粗無不到
十六闗要論
活潑於腰 靈机於頂神通於背 不使氣流行於氣行之於腿 蹬之於足運之於掌 足之於指歛之於髓 達之於神凝之於耳 息之於鼻呼吸往来於口 縱之於膝渾噩一身 全体發之於毛
功用歌
輕靈活潑求懂勁隂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兩撥千斤開合鼓盪主堅定
俞家江南寗國府涇縣人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道子係江南安慶人至宋時與游酢莫逆至明時李道子嘗居五當山南岩宮不火食第啖麥麩数合故又名之曰夫子李也見人不及他語惟云大造化三字
既云唐人何以知之至明時之夫子李即是李道子先師也緣予上祖遊江南涇縣俞家方知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而又知俞家是唐時李道子所傳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嵗往拜李道子庐至宋時尚在也越代不知所往也至明時
予同俞蓮舟遊湖廣襄陽府均州五當山夫子李見之呌曰徒再孫焉往蓮舟抬頭一看斯人面垢正厚髮不知如何参地味臭蓮舟心怒曰爾言之太過也吾觀汝一掌必死爾去罢夫子李云重再孫我看看你這手蓮舟上前掤連捶未依身則起十丈高許落下未壞拆筋骨蓮舟曰你縂用過功夫不然能扔我者鮮矣夫子李云你與俞清慧俞一誠認識否蓮舟聞之悚然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来是我之先祖師至也夫子李曰吾在此幾十韶光未語今見你誠哉大造化也授你如此如此蓮舟自此不但無敵而後亦得全體大用矣
予上祖宋遠橋與俞蓮舟俞岱岩張松溪張翠山殷利亨莫谷聲久相往来金陵之境
夫子李先師授俞蓮舟秘歌云
無形無象 全身透空應物自然 西山懸磬虎吼猿鳴 泉清河静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
此歌予七人皆知其句後予七人同往拜五當山夫子李先師不見道経玉虛宮在太和山元高之地見玉虛子張三峯也此張松溪張翠山師也身長七尺有餘美髯如戟寒暑惟一箬笠日能行千里遠自洪武初年至太和山修煉予七人共拜之耳提面命月餘後歸自此不絕其往拜玉虛子所傳惟張松溪張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之別名也又名長拳
十三式名目並論說列之於後
攬雀尾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鵞晾翅 搂膝拗步 手揮琵琶 進步搬攔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攬雀尾 肘底看拳 倒攆猴 斜飛勢 提手上勢 白鵞晾翅 搂膝拗步 海底珍 山通背 撥山捶 退步搬攔捶 上勢攬雀尾 單鞭 雲手 高探馬 左右分脚 轉身蹬脚 進步栽捶 翻身撥山捶 翻身二起脚 披身踢脚 轉身蹬脚 上步搬攔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斜單鞭 野馬分宗 玉女穿梭 單鞭 雲手下勢 金鷄獨立 倒攆猴 斜飛勢 提手上勢 白鵞晾翅 搂膝拗步 海底珍 山通背 上勢攬雀尾 單鞭 雲手 高探馬 十字擺連 搂膝指捶 上勢攬雀尾 單鞭下勢 上步七星 下步跨虎 轉身擺連 湾弓射虎 上勢攬雀尾 合太極
太極者無極而生隂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静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謂之連動緩則緩隨謂之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着熟而漸悟懂劲由懂勁而階級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勁頂氣沉丹田中立不倚乍隱乍顯左重則左必輕右重則右必輕虛實兼到仰高鑽堅進之則長退之則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廣雖勢有區別槪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闗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衆之情快何能也惟立如平准活似車輪偏沉則隨双重則滯每見数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隂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隂不離陽陽不離隂隂陽相濟方是懂勁懂勁後愈煉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舍己從人多悞舍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一舉動週身俱要輕靈猶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歛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断續處根在脚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縂要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机得勢有不得机得勢處身便是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辟如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處一處虛實處處縂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断耳
十三式行功心法
以心行氣務令沉着乃能收歛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换得靈乃有圓活趣味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着鬆静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也運劲如百鍊剛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動似江河蓄劲如開弓發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復連往復須有抧叠進退須有轉换極柔軟然後堅硬能呼吸然後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劲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凑乃可臻於鎮蜜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歛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静無有不静牽動往来氣貼背歛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猫行運劲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有力者無氣無力者純剛即得乾行健之理所以氣如車輪腰如車軸也
十三勢歌
十三縂式莫輕視 命意原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稍癡静中觸動動猶静 因敵變化是神奇勢勢留心揆用意 得来功夫不顯遲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鬆静氣騰然尾閭正中神冠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 屈伸開合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 工夫無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為準 意氣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終何在 延年益夀不老春歌歌歌歌百四十 字字真切意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費工夫貽嘆息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卦也
☴☲☷☳ ☱☶☵☰
進步退步左顧右盻中以土定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勢也乃太極拳之別名也掤捋擠按即坎離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盻中定水火木金土也
打手歌
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来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入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又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鬆非鬆将展未展勁断意不断
程靈洗字元滌江南徽州府休寕人授業韓拱月太極之功成大用矣侯景之亂惟歙州保全皆靈洗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謚忠壮至程珌為紹興中進士授昌化主簿累官權吏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立朝剛正風裁凜然進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珌居家常平糶以濟人凡有利於衆者必盡心焉所著有落水集珌將太極功拳名立一名為小九天雖珌之遺名小九天書韓傳者不敢忘先師之所傳也
小九天法式
七星八步 開天門 什錦背提手 卧虎跳澗 單鞭射雁 穿梭 白鶴升空大擋捶 小擋捶 葉裏花猴頂雲 攬雀尾 八方掌
太極者非純功於易經不能得也以易經一書必須朝夕悟在心內必須朝夕會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人所不知而己獨知之妙若非得師一点心法之傳如何能致使我手之舞之樂在其中矣
用功五誌
博學(是多功夫)審問(不是口問是勁)慎思(而後留心想念)明辨(生生不已)篤行(如天行健)
四性歸原歌
世人不知己之性 何能得知人之性物性亦如人之性 至如天地亦此性我賴天地以存身 天地賴我以緻局若能先求知我性 天地受我偏獨靈
胡境子在揚州自稱之名不知性氏此是宋仲殊之師也仲殊安州人嘗遊姑蘇台柱上倒書一絕云
天長地久任悠悠你既無心我亦休浪迹天涯人不管春風吹笛酒家楼
仲殊所傳殷利亨太極拳名曰後天法亦是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也然而勢法名目不同其功用則一也如一家人分居各有所為也然而根本非兩事也
陽肘 隂肘 遮隂肘 肘裏鎗肘開花 八方捶 隂五掌 單提肘双鞭肘 卧虎肘 雲飛肘 研磨肘山通肘 兩膝肘 一膝肘
以上太極功各家名目因予身臨其境並得其良友往来相助皆非作技藝觀者人也一家人恐其久而差矣故筆之書以授後人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其餘太極功再有別名別目者吾不知之矣待後人有所遇者記之可也且記無論用何等名目拳法惟太極則不能兩說也若太極說有不同断乎不一家也却無論工夫高低上下一家人必無兩家話自上之先師而上溯其根原東方先生再上而溯始孟子當列國紛紛固將立命之功所謂養吾浩然之氣塞於天地之間欲大成者則化功也小成者武事也立命之道非氣體之充胡能也由立命以盡性至於窮神達化自天子至庻人何莫非誠意正心修身始也書及此後世萬不可輕洩傳人若謂不傳人當年先師何以傳至予家也却無論遠近親朋自家傳者賢也尊先師之命不敢妄傳後輩如傳人之時必須想予緒記之心血與先師之訓誨而已
此書十不傳
一不傳外教二不傳無德三不傳不知師弟之道者四不傳收不住的五不傳半盡而廢的六不傳得寶忘師者七不傳無納履之心者八不傳好怒好慍者九不傳外欲太多者十不傳匪事多端者
此書有四忌
忌飲過量之酒色當色者夫婦之道要將有别字認清忌取無義之財忌動不合中之氣一飲一啄在內
用功三小忌
食吃多水飲多睡時多
图片
百年后人去拳亡,我也无法从民国太极拳专著和拳师口传中找到宋拳、
宋谱之谜的解答,故只能从宋书铭唯一的“遗产”——宋氏家传《太极功》抄本的传抄本中找答案了。这项宋谱研究目的在尝试回答宋传《太极功》作者、著作年代,并进一步确认内容来历真伪等基本问题。
方法则是古今中外通用的文献学方法:⑴文献采征,⑵田野调查(采访),⑶抄本校勘,⑷文献考证、辨伪,⑸文本训诂注释,彼此环环相扣。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在2013我关心“太极功”之初,当时我也相信网络流言,认为《太极功》抄本系吴图南伪造。后来偶然在赵泽仁家中看到他新得到的、北京寇家后人传出的寇孟杰《太极功》抄本(寇本),由此始能开始《太极功》研究。经过三年多的文献学努力,并与继承完整传承的太极拳嫡传人反复咨询、讨论,终于从极混乱中找到了很清晰的答案。可以说基本缕清了《太极功》整个事件的真相。
1、《太极功》抄本传抄和现存抄本简述
太极拳练法逆天,可以说“有拳必有谱”。按王新午(1942页12)说,民初与宋书铭有直接交往的许禹生、纪子修、吴鉴泉等人最先得到《太极功》抄本,之后又传抄给他们的学生,如王新午是1918得到的,王茂斋和吴鉴泉的弟子赵铁厂是1923转抄的(梅墨生2010页139)。
许禹生是新派人物,并不保守,所以当时《太极功》传抄者很多,曾经流传很广。但历经百年人祸,现在传世很少。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有完整手写本被披露于世,即吴图南藏的所谓“清初抄本”(吴本);20多年后梅墨生(2010)又传出一种梅氏过录本(梅本,抄自李经梧藏赵铁厂本)。我于2013开始关注“太极功”拳法源流时,吴本和梅本是当时唯一两种向社会公开了的手写本,2014年末我见到了寇孟杰抄本,才使我能真正开展《太极功》研究。之后又有牛春明抄本(牛本,孟宪民2015)和江澜(2016)传出三种抄本[12]。另刘习文(2002)似见过多种杨传老拳师们保存的老抄本,但语焉不详。至少刘习文在1958年抄录张虎臣藏本和上海沈寿据以写作《太极拳谱》(1991)的所谓“万县本”,这两种未见公开的抄本应该还在世,估计牛、刘、万县本三本大约都类似梅本或董英杰(1948)所引之董本,这些手抄本使人们知道《太极功》此书确实存在。
吴本、寇本是现在可知的、仅存的完整的全本,而且是早期抄本,可称为善本。按吴本、寇本两种善本,宋传《太极功》总计约四千字,文本结构相当清晰,记录了五种太极功拳术,共包括四项内容,即⑴每种拳术的拳法拳论,⑵传承与人物小传,⑶五派传人交往故事,⑷编纂者自己书首、书尾的类似于题跋等注释说明。
《太极功》起首记叙了著作者的写作缘起,之后是五种太极功拳法,其格式相似,都先叙源流,大祖(创拳者)大宗(传拳者)及明代中叶时的传人,之后记录拳法架目与拳术的练习心法、口诀、歌诀等。各派架目和练法详略不同,中间还插叙一段明中叶五拳传人宋、俞七人彼此交往,同往武当山拜访麸子李、玉虚子张三丰二人,携游天下的故事,也可知宋氏五拳即来历于此。除张三丰十三势谱外,宋谱中所涉及的其他四家太极功拳法,之前均没有任何记录,之后也没有发现其他可信和可验证的流传痕迹。
2、实地采访
从北京寇利民(1949~)处传出其祖父寇孟杰(1900~1959)所有的《太极功》抄本,是一本保存完整、来历清楚的手抄本,现被北京印诚武学研究会、吴氏太极拳传人赵泽仁老师收藏。我两次直接采访传出《太极功》寇藏本的寇利民,检验和翻拍寇家保留的大量家史记录,又多次采访现保有此本的赵泽仁,可以确定寇本确实是其老辈传下来的,不是近人伪造。从寇孟杰自己笔记可推知,寇本抄成时间在1922以前,可能早至1916前后或更早(林勿用2016)。
3、民国以来《太极功》文献和抄本校勘。
所谓校勘就是比较文献文本(文字)的异同,同者可知其原貌,异者可见其演化。我收集公开发表的各种宋谱抄本和所有民国杨传系太极拳传人印本专著中的宋谱内容。通过一般性的文献学交叉校勘寇、吴、梅三抄本和民国出版的、包括太极功内容较多的几种太极拳专著(许禹生1921,李先五1933,吴图南1929,1936,王新午1942,董英杰1948),可以确认以下事实:
(1)吴本和寇本属于“善本”。现存的《太极功》抄本中,吴本和寇本保存完整,而且是早期抄本,应该很接近民初传出的《太极功》祖本原貌,其余诸抄本和民国诸专著都有较多后人改动,但可用于校勘吴本、寇本之误。过去吴本来历不清,令人没有信心,由寇本始能确认宋谱原貌。善本是文献学研究的基础,有善本在,博引旁征的考据和训读(翻译文字)才有意义。确认宋谱有善本,这是寇本的最大价值。
(2)宋传《太极功》中包含了十三势《太极拳谱》(《太极拳谱》早期文本校勘见唐豪1936《王宗岳太极拳经》)。这一点在民国时期的口传笔书中都是不清楚的[13]。又迄今也未见到宋书铭传宋氏十三势的任何记载和证据,这就给人以《太极功》中并无十三势太极拳谱的印象,如1930年代武艺史学者徐震就是这样,作者最初读诸多民国太极拳专著时也是如此观感。
故拳界一般都误认宋氏太极拳是三十七拳法,和十三势无关,这是造成宋氏谜团的根本原因。宋谱中的十三势谱和杨露禅、武禹襄两家所传拳谱显然属于同源而不同支。从其中文字间的不同就可以断定,宋谱不可能抄于杨家或武家拳谱(林勿用2016)。
(3)吴图南所述吴本来历不可靠。寇本和吴本文本内容极为接近,但寇本、梅本、民国专著中有少量关键内容彼此一致,却为吴本所无,显然系吴本落抄,可知吴本不可能是这些民国抄本和专著印本的底本,故吴图南晚年云《太极功》抄本系由他传出,这个回忆完全不能成立。
4、文献学方法考证宋谱真实性。
现在确定吴本、寇本善本,由此搜寻《太极功》中引用文献和旁证文献,考证确认宋传《太极功》抄本是真谱、老谱,其基本内容应属可信。
历史无法重复,故鉴定历史真伪多不能用纯粹的科学方法,只能是类似于经验性的法学方法。
拳术小道,文献缺载多由口传,只能从两方面鉴定之,⑴当事人是否由作伪的动机和能力;⑵是否与已知的真实史料矛盾,如果这两点都属否证,那么就承认其口述历史、孤证文献的真实性。当然,这种文献历史真实性并不意味着其中所记载的传说都是真实的。例如宋拳宋谱真伪,只要略知传统拳术文化,以宋书铭太极拳拳法至少是接近“阶及神明”的水平和杨露禅系传人对宋氏的认可,就可以知道宋氏非做伪者,我们没有任何合理理由怀疑宋书铭做伪。
但现在这种“不伪则真”的历史鉴定方法却无法应用于宋谱研究。因过去徐震、唐豪、顾留馨等武艺史学者占据“话语权”、三人成虎,造成先入为主的意见,认为宋拳宋谱是伪拳伪谱,所以今天不仅要证明其“不伪”,而且要证明其“必真”,寻找宋拳宋谱历史真实性的正面证据,这就困难大增。
按古代儒生、尤其是有写作能力的儒生重文轻武、所谓偃武修文,导致史籍文献中鲜有拳术记载,武艺文献缺失是武术史研究的根本困难,因此过去拳界人士没有力量做这种“必真”的文献学证明。现在借助大数据电子搜索方法,对历史长河中小人物、小事件的研究成为可能,史学界已经颇有应用。《太极功》记录的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和小事件,我利用大数据电子检索方法,查询了数万种宋元明清历代古籍,翻阅浏览了三千种各类古籍文本和四千多种今人研究专著与论文,文献搜寻重点在太极功人物与武艺关系,收获巨大。《太极功》故事有两类内容:
(1)人物生平小传。《太极功》十位大祖大宗中,许宣平、麸子李、张三丰、程灵洗、程珌、宋仲殊等六位人物有传,但都不涉及武艺。一望可知《太极功》中这六篇小传都比较“文”,显然不同于宋谱中其他很口语化的故事。我最初读到时就猜测这是从古文献中抄出的人物传。经检索,宋谱六种人物小传系一次性抄自晚清地理书《重订广舆记》。
《重订广舆记》最早有1802和1824两个时间的“新镌”版本。后附六张图版清楚可见《重订广舆记》本书和其中的六小传文本,自1461《大明一统志》开始的复杂演化过程,可知宋谱只可能摘抄自此书,可断民初《太极功》宋氏抄本之底本应就在此时前后抄成(龙勿用018c)。这也是吴图南“清初抄本”不成立的铁证。
(2)宋氏所记相关的拳术传承故事。《太极功》所记明代中叶宋俞诸家传人除张松溪外都不见史传,谱中也无传记,仅有宋俞七子访武当山,当时宋氏获得几种太极功拳术,以及这几种拳术的传承。但检索发现宋、明两代古文献中颇多许、李、张、二程、仲殊这六人记载,又分为两类,南北朝程灵洗、唐许宣平、元末明初张三丰是由真人而传说的仙贤老祖级人物;仲殊、程珌、麸子李则是真实历史人物。
这六人绝大多数文献都与拳术无关,但在晚清时不易寻、不易见的文献,甚至近代新发现的金石实物(周郢2011)中,我发现仲殊、程珌、麸子李这三个真实历史人物都有与武艺和炼气有关的只言片语,例如:⑴仲殊(北宋)有“气诀”(苏轼《与腾达道书》,孔凡礼1986页1480)[14];⑵程珌(南宋)与武艺人士有交往等(吕午1243);⑶太极功故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明麸子李记载尤多,麸子李有“炼气法”传弟子柴道人(明万历《湖广总志》),其时代略早于内家拳鄞县张松溪,也和估测 的《太极功》所记时代相合,文献中麸子李也和少林武艺、鄞县张松溪两者都发生间接关系,合理解释了张松溪源流中“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復从而翻之,是名内家”之说;⑷宋谱中另三位由真人而传说的仙贤老祖级人物程灵洗、许宣平、张三丰三位既然后来成为传说人物,可以理解正史和早期文献上自然没有拳术的记载,但我发现其相关武艺传说内容也很古老,至晚也分别出现在唐、宋、明初之际的文献中。
(3)广义二重证据法[15]的论证法说明《太极功》来源真实性无可置疑。按我前期工作采访,有传承的拳师都有论证宋书铭无作伪动机和可能,而文献上也证明徐唐“伪拳伪谱说”的举证和论证都不能成立(龙勿用2018b)。
但宋拳宋谱毕竟是宋书铭一家之言,属于孤证,所谓“孤证无凭”或“孤证不立”,如何检验其真伪呢?太极功祖宗多是“载籍所无”、“荒渺无稽”(徐震1937b页12~24)之流的小人物,而且拳术是“无用之术”,可知在古文献中极难追寻其事迹(常学刚2005)。
故我们可以合理假定,如果在晚清时已经很稀见难觅的文献中,我能发现这些人物和近代形成的《太极功》所记相符合的史实,就足以证明《太极功》内容不可能是清末民初人所伪造。我发现的文献恰恰符合这个要求。我在宋、明两代文献中找到了太极功六位祖宗和武艺、炼气有关,这些文献在中晚清都是近乎孤本的存在或者是犄角旮旯之处的只言片语,不可能都为后人所知,如徐震、唐豪这种级别的学者都不知道麸子李、仲殊属历史人物,而误认是宋氏或晚清道士的臆造。
《太极功》抄本最后成书已在明麸子李时代以后约300年的中晚清,且不是直接抄自宋、明文献,由此宋明古代文献可正面证明晚清文献宋传《太极功》抄本的历史真实性,可确定宋谱中的宋明两代人物和故事的记载不可能是晚清以后人所伪造、甚至明代以前讯息也不可能是明代人所伪造,而一定是宋氏家族的真实记录,宋家应该在明中叶得拳时就知道了这些祖宗人物的名讳事迹,在晚清整理老谱时从《重订广舆记》这部通行书中抄入六人小传。宋氏所记应属宋氏先祖亲历、亲闻以至亲笔——如《太极功》抄本中访武当山麸子李故事用第一人称“予”,这是明代人的常用字。《太极功》文字混乱恰恰是因宋谱历史久远造成(龙勿用2018c)。
5、文本训读和义理分析。
由博引旁征的文献学考证,可确定《太极功》所记宋、明两代拳法传承故事的历史真实性,故训读或曰翻译其文字才有意义。由民国以来抄本和专著的对比校勘,可确定宋谱之善本,这才可以进行语义学的训诂训读,了解其本义。宋谱是宋家真实而认真的著述,故基本内容还可顺下,重要的训读结论有三:
(1)《太极功》最后成书不会早于晚清。《太极功》最后编纂者应是宋远桥十四代裔孙、宋书铭曾祖一辈人,估测其生年大致相近而略早于杨露禅师父陈长兴(1771~1853)。民初宋书铭所持《太极功》抄本之祖本最晚大致应完成于《重订广舆记》风行的嘉庆道光(1796~1850)间。
(2)宋氏不知张松溪拳法,故混淆了内家拳与太极拳。明中叶宋氏获得了几种太极功拳法,但当时只听说而未学到或未记录下张松溪拳法,由此宋氏后人混淆了张松溪之拳(即黄百家所记之“内家拳”)与十三势太极拳。
(3)十三势太极拳是宋氏后来学到的,但宋家十三势不源于杨、武两家。按现存宋谱宋拳资料可以判断,宋氏所学的十三势就是与杨传太极拳一样的拳术。我们无法确认宋家获得十三势的准确时间,估测大致当在清中叶1700百年间,可肯定与杨传拳同源而不同流。
(4)宋氏先人改拳造成认知混乱。当时宋家一定是在十三势太极拳家的直接指导下,以十三势太极拳拳理彻底的改造了宋氏家传拳术,使之具有了和十三势太极拳本质一致的拳理特点。因此虽然传承、拳架、套路都不同,宋氏“老五派”源流也能被不重考据的杨传系太极拳专家们欣然接受为太极拳。现在无法判断太极功几种拳术的原始状态,例如三十七和十三势两种拳架之间的关系。但宋谱最后修订之时,大约已经是这种改造之后的一二代人了。
(摘自《武当》2019年第4期《宋书铭传拳谱解谜》 龙勿用/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人人操盘配资,北京配资网,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